中国正在崛起!所到之处,满目清新
——原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克伦茨访华观感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馆国防武官 王建政 少将 译
编者按 2016年10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七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北京举行。埃贡·克伦茨受邀参会并发言。埃贡·克伦茨曾任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同时,埃贡·克伦茨参加了国内其他单位举办的活动。回国后,埃贡·克伦茨接受了德国《青年世界报》的采访并刊登于11月12日的《青年世界报》。本文是埃贡·克伦茨接受德国《青年世界报》记者采访的访谈原文。
问:您在一年之内两次访问了中国。您这一次带回了什么印象?
答:每次访问之后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国外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当我在北京期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在召开。在开幕式的当天早晨,就连中共党员都无法得知会议具体内容的时候,德国广播台居然已经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几乎没有任何事实,大多是臆断和诋毁。这对中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德国受众了解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公平的。
问:您如何评价这种偏颇?
答:在德国存在着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察方式,有悖于真实反映中国形象的客观实际。这就是说,往往只是用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中国,而不顾中国的历史、现实、特点、潜力和成就。这种欧洲中心思维方式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图像,而且常常反映出骨子里的某些反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出傲慢的自以为是。
问:那就请您谈一谈对中国的亲身观感。
答:当我面对如此混乱的一个世界和毫无安全的一个时代,我发现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样拥有面向2050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如此明确的设想。中国与俄罗斯的紧密国际合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特殊意义——这一点也给了我勇气。此外,我还从欧洲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学到了一点看法,就是不要以傲慢的目光看待其他国家的、新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要以为存在着某种毫无矛盾的理想社会主义。我认为:中国正在崛起!所到各处,满目清新。这一次,我也去了1989年率领民主德国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曾经到访的两个省份(四川和浙江)。坦率地说,几乎完全看不出原貌了。到处都是住宅大楼、社会设施,其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不让参观者对中国人的巨大成就肃然起敬。
问:这么说中国的一切都很完美?
答:我不想对中国进行理想化宣传。在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有着如此众多的民族,有着如此众多的历史残留,当然会有接踵不断的忧愁和层出不穷的困难,当然会有大量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但是,在我看来,主流是已经取得的进步和面向未来的现实规划。我的印象是,中国领导人很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因为这条道路是史无前例的。
问:您是单独旅行的?
答:曾经在中国长年担任民主德国大使的罗尔夫·贝特霍尔德,此次与我同行。他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学习,会说中文,曾经在中国学习和工作20年。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主德国大使在1990年被辞退,由联邦德国的素质较差者代表整个德国。如果看一看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过程中的外交政策走向,看一看民主德国的精神潜能是如何被抛弃的,那么这位大使的命运就只能算是一个缩影而已。贝特霍尔德与我一起出席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问:这个论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是一场学者与实践者的聚会。论坛的主题是: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的议题是:1.金融帝国主义时代的性质、特征及趋势;2.全球性的不平等、贫富两极分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复兴;3.世界和平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4.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理念、新战略。参会同志共同讨论欧洲曾经存在的社会主义兴亡的原因,并从中得出针对现实和未来的结论。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经验。一位外国发言者认为,中国不仅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且吸取外国的经验教训。也就是说,包括我们民主德国的经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原副院长在欢迎外国客人时说,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了,应当更多地“谈论社会主义恢复生机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回顾其历史”。
问:您如今已经进入了学者行列?
答:不,贝特霍尔德与我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应邀出席的。参加会议的一共有400多位中国学者和党员干部,还有来自各大洲36个国家的代表团,包括来自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的代表。
问:论坛是否达到了目的?
答: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落伍的,不仅仅是那些反共的势力;而中国共产党已经进入一个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列入议事日程的时代。不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是应当创造性地发展,应当面向未来。不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工具对社会主义的失败进行扎实的研究,而且要对社会主义的未来作出宣示。中国主办方为此邀请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加以论证。
问:也包括对毛进行评价?
答:是的,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一分为二地看待党的历史,包括胜利和失败、高潮和低谷。在对1978年以前的那个时期给予必要批评的同时,也强调说,不应当忘记,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对毛泽东给予一分为二的、公正的评价。我在研讨会上赠送了民主德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科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辞典》(新修订版),并以此表明,许多民主德国科学家虽然在1990年被逐出了高等院校和科学院,但是仍然在独自继续着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阿尔弗雷德·科辛的作品赢得了巨大反响。
问:大家如何评价中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
答:我不接受资产阶级媒体针对中国的倾向性评价。很遗憾,当年欧洲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未能达到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生产力水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和取得了必要的生产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不要忘记中国的出发点。中国取得革命的胜利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迄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从封建主义一跃发展到社会主义。曾经划分掠夺过中国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也阻止过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问:现在已经赶超了吗?
答:不,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在思考其中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问题自然也成为论坛的讨论焦点。一位发言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来概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问:请您再详细地解释一下。
答:中国人民并不说他们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他们说正在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对初级阶段计划了一个很长的时段,实际上是一项百年世纪工程。这使我想起了乌布利希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社会模式。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问: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
答: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谨慎地定义其各个阶段。
问:哪些阶段?
答: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人希望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位中国同志说:“我们的困难在于要尽快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作为前提条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继续发展。事实是,1949年时其国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6岁,而今天已经达到76岁,这有力地表明,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将在未来动员起多么惊人的力量。
问:不过,仍然存在贫富之间的差距?
答:差距是存在的,这是事实。但是,根据我的观察,这是中国领导人最为担忧的现象。他们正采取一切手段,扩大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其中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最近几年内,中国成功地使8亿人脱离了贫困。核心任务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我对中国国内不同层级的党委领导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是:你们党组织领导的最重要任务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使我非常感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贫困。典型的资本家是不会作出这种反应的。
问:您刚才提到了十八届六中全会。对这次全会您有什么见解?
答:从我和中国同志的交谈中了解到,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为未来特别是党的建设确定了方向。2017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六中全会当然会聚焦于党和党的社会工作。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政党已经拥有8500万以上党员,超过德国总人口数。我们从论坛上和谈话中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中享有很高威信。他是反腐斗争的发动者。据我对反腐运动的理解,其目的首先在于维护社会主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被确定为“党中央的核心”。
问:您认为此行特别重要的认识是什么?
答:凡是真正想要社会主义的人,都绕不开中国人民的经验。从中国人民的经验思考,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每一种社会主义都既要贯彻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要有本国特色,而不应是试图以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社会主义是一个长远目标、长远工程,必须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社会主义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又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进而在生产和科技领域中迅速进步,使之根本上有利于人民福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