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大同理想与当代世界
俄罗斯科学院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俄〕罗曼诺夫·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
一、传统中国文化中“小康”的新释义
传统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生活中越来越突出的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催生了古中国乌托邦主义核心概念的新释义。
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小康”概念成为1979年中国改革家们正式表态的常用词汇,当时的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刚刚起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指出,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该战略不仅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在于恢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部分公开发表的会谈纪要中,邓小平从经济角度集中阐述小康。他说,要迈入第三世界相对富有国家的行列,中国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20世纪末,中国将进入小康阶段,在邓小平看来,这意味着中国就人均财富而言仍落后于西方,但纵向比较却是极大的改善,中国可以增加对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的援助。
俄罗斯学者注意到,在这次会谈中邓小平并未对“小康”作详尽的阐述。小康之家自然会“不言自明”,这远远好过频繁的经济阐述。儒家名言成为儒家文化圈政治家们达成相互理解的有力基础。中国普通百姓对“小康”这一概念反响积极。
新世纪初,中共十六大(2002年)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12年中共宣布,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指标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相比2010年翻两番。
中共十八大发表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共十七大(2007年)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虽然两次报告题目结构相似,且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小康有机结合,但我们应该看到其概念上的差异。2007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2012年则出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语。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巨大发展。这是对“小康”的全面性定义,其中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层面的要求。
中共确立了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便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6%~7%的年增长率,这一目标仍可期实现。其后更为长远的目标即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的政治词汇中上述两个以建党、建国一百周年为节点的发展目标被称为“两个一百年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可能会将建设大同社会放在首位。这一极具吸引力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概念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大同思想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为中国社会提供全新的社会服务,极大地拓宽对社会贫困人群的扶持,大力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
二、现代中国政治中的“大同”思想
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现代价值观体系的建设,这一体系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期间,习近平列举当代中国亟待挖掘和阐发的六大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他表示,我们应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表明,大同思想是可以与中国社会正统价值观相融合的。
此次发言之后习近平在出访欧洲期间也阐述了大同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目标的关联性。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言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没有对中国文明的继承和弘扬是不能实现中国梦的。他阐述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以此说明物质与文化发展目标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
习近平将大同理想阐述为人类物质(经济)与精神追求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他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保障当代中国发展腾飞的两翼。这一发展进程不仅指国内发展,更着眼国外大局。得益于社会经济领域的成就,中华文明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它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大同思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保障。2014年3月28日在柏林科尔博基金会的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了中国热爱和平的传统观念,并指出西方“中国威胁论”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他列举了一系列传达中华民族追求和平愿望的古代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天下大同。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将这些思想代代相传,正是基于这些思想理念,中国从未对别国进行侵略行径。如果这些思想理念能够代代相传下去,那么中国未来也将坚定推行和平政策。作为中国古人对于和谐富足、远离战乱冲突生活描绘的组成部分,大同思想以一种正面的形象被传递给外国听众。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在发言过程中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联。他列举了一系列传统中国思想,这些思想理念可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发挥作用。他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放在了首要位置。其次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念。
中国领导人肯定了大同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肯定了该理念对解决当代问题的适用性。习近平还谈及将“小康”作为中国改革标语的原因:“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他所提供的论据(即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对于大同思想同样适用。新时代背景下,得益于中国知识分子同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思想理念焕发新生。时下,中国政府可以发展并利用这些发端于19世纪末的思想理念,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走向“大同”的理想社会。
三、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过去的十年中共领导集体一直强调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资源,以提高中国的世界影响力。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18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是深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从而对这一政策作出补充。基于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及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领导人作出重要结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习近平主张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其创造性地与中国现实条件结合,“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引用中国传统历史概念成为习近平讲话的特色。他指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累的治国理政经验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成功经验,也包括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2015年10月底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研讨并制定2016年至20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全体会议书面材料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全民)共享(中国发展成果)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之前不久,习近平提出世界各国共商全球治理规则,共同参与规则制定,共享全球治理成果的理念。中国不仅将一个接一个的共享理念纳入本国国内发展构想,也将其纳入了全球治理改革纲领。这一切说明了中国国内、国际发展目标息息相关,蕴含着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总结当代发展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理念。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他阐述道,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这份讲话报告中,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对马克思主义与大同思想一致性的论述奠定了习近平19到20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社会改革家与革命家思想探索继承者的地位。当下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研究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念之相关性进行的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在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尝试。这一尝试为中国将共同富裕作为“大同”思想的解读并在未来的十年以“大同”接力“小康”通畅了道路。
涉及国际关系领域,习近平多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这构成各国之间开展合作互动的基础。与“共同富裕”一词相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中也有“同”字,这个汉字在“大同”中也有出现。我们当然不能夸大这一共同点的精神意义,但也不能对此选择忽视。在未来,“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可以作为“大同”思想的当代阐释,并成为对中国及世界各国互动合作组织机构所追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注解。
习近平提出的加强“四个自信”(即中国人应对其制度保持自信、对中国发展道路保持自信、对社会主义理论保持自信,对文化保持自信)为发展理论观点并将其向世界推广奠定了基础。对于外国人而言当代中国政策和意识形态学习已经成为综合性跨学科的课题。中国领导人讲话中出现的历史文化故事要求他们对经典汉语、中国传统思想、文学与哲学加强研究与学习。
对价值观追求的比较学习应摆脱肤浅和过时的思维。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共建世界的倡议,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拉帮结派,没有分裂,“正统”价值观的西方拥趸不会将其强加给别国,大国之间不会为争夺国际霸权开展恶性竞争,“共赢”理念将取代“零和博弈”。对未来世界的上述定义可以成为当代“大同”世界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李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