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区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设为首页
english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研究专栏
|
图书评介
|
会议综述
|
世界社会主义丛书
|
联系我们
海外中国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
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及共产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 页
返回首页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
作者: 2010-07-09 10:35:00 来源:
1.方针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首的最富侵略性的军事集团被击溃,它依靠野蛮力量、搞种族仇恨、蔑视民主的妄想彻底破灭。
美国的统治集团力图取得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实力增长的苏联成为美国的障碍。严重的对抗开始了。
1945年5月22日,丘吉尔的桌子上摆着一份名为《不可预料》的计划。这是第一份仔细研究反对苏联的战争计划。1945年11月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所属的联合情报司令部准备了一组对苏联进行原子弹轰炸的目标。
“强硬方针”获得了新的名称——“遏制共产主义”。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丘吉尔在哈里•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城市富尔顿发表了被视为宣布“冷战”开始的演说。
苏联领导人将这些公开提出的计划视为准备反苏战争的声明。苏联在丘吉尔演说的11天以后就宣布了自己的立场。
“冷战”就这样影响了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国内形势,也形成了苏联开始遵循的方针。
2.苏联战后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计划执行的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苏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难以置信的努力为代价,不仅恢复了过去的实力并且保证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创建原子工业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靠近阿拉莫戈多的沙漠试验场,美国人爆炸了一颗当量为1.9万吨的原子弹。人类进入了核武器时代。
为了尽快消除美国对拥有核武器的垄断,1945年8月2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9887号决议确立了苏联核武器计划。
农 业
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是1946年那场席卷东欧许多国家的旱灾扰乱了该计划。
3.约•维•斯大林晚年时期的苏联国内政治
苏联在战后最初几年的对内政策与国家领导人向全国提出的动员任务是相适应的。决定国家全部政治生活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统治以及集权制度是战前时期的遗产。但是新的趋势也出现了。其主要内容是继续巩固约•维•斯大林个人权力的制度。
一些领导人对新思潮的出现感到不安。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以及宗教政策放宽,表明斯大林放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和“党的”路线,向“国家强权”路线急剧转变。
当斯大林研究理论问题时,国内已经积累起了很多问题,而他的战友们又不敢不通过领袖而擅自决定。也完全没有人敢纠正那些根据领导考虑不周的指示而犯下的明显错误。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争夺权力的斗争,斯大林衰老得越明显,斗争就越残酷。
在这场斗争中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集团。一个是由“老布尔什维克”组成的,是斯大林过去党内斗争的战友---维•米•莫洛托夫、阿•伊•米高扬、克•叶•伏罗希洛夫、拉•莫•卡冈诺维奇、安•安•安德烈耶夫。逐渐独立的起来另一个集团是主管安全机关的拉•巴•贝利亚和与他关系密切的格•马•马林科夫。至于领导成员中其他斯大林亲自提拔的人(尼• 谢•赫鲁晓夫、尼•米•什维尔尼克、尼•亚•布尔加宁)则采取了观望的立场。
政治局大多数人和斯大林本人的共同任务是削弱胜利后威信极高的苏军统帅。
队伍的清洗也触及到了政治局。
1952年10月5日,莫斯科在准备新的镇压的背景下召开了联共(布)第19次代表大会。大会对党章作了修改。党的名称的改变成为新党章的标志。党改名叫作苏联共产党(苏共)。这一象征性的决议完成了斯大林对苏联唯一政治力量的硬性“革新”。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1953年3月5日,约•维•斯大林逝世了。
4.民族政策和约•维•斯大林晚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状况
苏联战后执行的民族政策仍然是内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大林将民族政策视为自己专长和权力范围。在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中他是民族事务人民委员,稍后他亲自在地图上标出并确定了苏联各共和国的边界。
5.“冷战”:最初的交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国被击溃后,人类社会拥有全部理由期望过上长期和平的生活。
与曾是反法西斯同盟国盟友的最初冲突
美国制定的“马歇尔计划”拟为遭受战争损失的欧洲国家提供援助。但是从一开始起,参加实施这个计划的国家就必须接受所谓“民主”的条件,而实际上是执行反苏方针为条件才能接受援助。
为了协调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参加的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的防御措施
1947年初,苏联总参谋部制定了《苏联领土的积极防御计划》,该计划拟定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保证可靠有力地反击侵略和确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国际协定确定的边界完整”;“充分准备反击敌人的空中袭击,包括可能使用核武器的袭击”;“海军舰队准备反击可能来自海上的侵略,对在沿海地区行动的陆军部队给予保障和支持”。
德国的分裂 以色列国家的形成 北约的建立
西方大国不愿意听任苏联在德国东部形成自己的势力。柏林危机使德国的分割不可避免。1949年,连接三个西方占领区的“三占区”管理机构成立,取代了先前的双占区。同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宣告成立,首都设在波恩。
1949年,苏联占领区宣告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首都设在东柏林。被分割的德国成为西方和东方之间思想激烈斗争的舞台,欧洲长期紧张的地区。
根据联合国的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冲突在所难免。1948年5月,以色列正式宣布独立时,这些冲突演变为战争。
此时建立反共产主义集团的计划也付诸实施。1949年4月4日,几个西方国家组成了军事政治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西方集团与苏联之间军事力量的第一场较量。
朝鲜的内战升级为国际战争。朝鲜事件开始使西方确认“共产主义威胁”的存在。美国军队进入朝鲜。
6.战后初期的文化和社会进程
对法西斯的胜利使全世界充满对过上更为美好幸福生活的希望。那些在战争时期经历了巨大牺牲和艰辛的人们,经受住了考验、克服了困难,取得了胜利,从而开辟了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战后初期苏联社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
7.苏联人的日常生活
战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完全动员国家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根据今天“社会舆论基金会”进行的调查,经历了1945—1953年的人把这段时期评价为战后最艰苦的时期。
供思考的信息
关于斯大林的历史作用的争论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朱加什维利)这个人乃是我们国家政治和历史上一个最具矛盾性的人物;对一些人来说---他是伟大卫国战争的组织者和英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则是邪恶的化身。
在斯大林生前之时,对他第一种评价占主导地位;在他死后第二种评价占上风。为了能有助于弄清斯大林历史作用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把斯大林放在苏联时期的历史框架中审视,而且应当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实质上,斯大林内外政策的目标是重建俄罗斯帝国----在政治上和地域意义上的帝国。
在1930年代就已经很明显,不可避免的对德大战、战争的进程,以及后来加速战后经济的重建这些事实成为苏维埃时期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特征的重要决定因素。这决定了国家战前工业化和战后经济重建需要加速进行。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了在缺乏历史条件下的情况下加速现代化的公式:“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当然,斯大林的个性特点使苏维埃时期具有特别的冲突和紧张感。但是斯大林个性的心理特征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客观情况所起的作用相比,更准确地说,是处于第二位的。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要求有相应的权力制度和建立能够实现这一方针的管理机构。这些因素在许多方面揭示了斯大林所实现的变革的性质,按其规模,这一变革成为“自上而下的革命”。很多观点如此不同的作者,象列夫•托洛茨基和格奥尔基•费多托夫,美国的政治学家斯蒂文•科恩和罗伯特•塔克,都一致承认,斯大林的变革完全具有革命性意义,尽管他们从完全对立的立场来评价斯大林的作用。对于此,研究家们指出,斯大林改革的十余年,尽管具有列宁的布尔什维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根源,然而“并不是它的预定模式的继续,而成为了有独立特征和进程的革命。”(罗•塔克)
至于对管理阶层的人员实行强制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并保证管理机构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及在战后恢复经济时期运转更为有效。而使这些任务得以完成,包括使用了政治镇压这一不仅针对普通公民,而且还针对管理层精英的动员手段。
因此,在党的十七大以后选举产生的所有政治局成员和候补成员在1930年代末的“大清洗”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斯大林清洗的结果是在资源缺乏条件下形成了适应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新的管理阶层——即无条件忠实于上级领导和在遵守纪律方面无懈可击的管理阶层。
2006年2月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的民意测验可以评价约•斯大林在人民心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您认为:如果从总体上评价,约•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由此可见,对斯大林历史作用的相互矛盾的评价都有其明显的理由。一方面,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正是在他领导期间国家的领土扩大了;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战争——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和文化革命,这个结果使得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剧提高,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苏联在科学发展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际上消灭了失业现象。
但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还有另一方面后果。他取得的成就——就连领袖的许多反对者也承认这个成就——是通过最残酷地剥削人民取得的。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
京ICP证 号 服务电话: 010-85196267 ;010-85195027 Email:sszx@cass.org.cn
合作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必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