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苏联社会意识及其弱点
16·1 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与苏维埃制度统治的破坏
下面让我们提出几条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公理来研究,它们一度大量作为范式来使用,以破坏苏维埃制度的统治地位。
客观历史规律不可抗拒说 从孟什维克起,利用“马克思主义”来破坏苏维埃制度合法性的行动早就开始了,但是到了60年代,形式变得特别活跃起来。
改革是以戈尔巴乔夫带头大肆宣扬苏维埃制度“不正确”的战斗开始的,说那是“军营式的假社会主义”,它所依靠的根基则是“死胡同的动员型经济”。
Б.П.库拉什维利有一本阐释苏联史的书,叫做《斯大林主义的历史逻辑》。这本书写得相当不错,它从新视角讲述了事实和事件。笔者在这里要谈的正是阐释方法——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这个逻辑奠基于相信“存在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看来,符合规律的一切皆好,而放不进规律框框里的一切全是歪曲,必将招致灾难。
价值规律在苏联经济中遭到破坏之说 到了70年代初,大多数苏联知识分子内心都在倾向于相信,我国经济似乎已经糟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因为它不遵循价值规律(“计划体制的唯意志论”)。至于这种规律是抽象的东西,实际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与之相像,早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 一个人在这种或那种方法论基础上接受的历史观,强烈地影响着他对事件的态度乃至行为。
对“迅速流变的生活事件”采取这种态度的根本支柱,是机械论的决定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对时机的无动于衷 在历史唯物主义影响下形成的意识,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某些变化和行动(首先是社会利益)的客观前提上。由于意识是机械的,所以它相信过程和行动的可逆转性。这就意味着,时机、迅速的行动不大重要,一切都可以弥补挽救,离开了规律谁都寸步难行。
大体看来,灌输到思维里的历史唯物主义机械论使操纵者在两个问题上得手了:一是造成大多数苏联人无法领悟那些警示危险的社会变动的合理的理性论断;二是保证绝大多数人在发生不稳定不平衡的危机关头采取消极态度——其实,在当时,把这一过程朝某个方向推进,本来应该是费不了多大周折的事情。
16·2 对我们生活的社会的无知
尤里·安德罗波夫曾说(后来戈尔巴乔夫重申)过一句重要的话:“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不甚了了。”这恐怕是操纵苏联人意识的全部大规模活动得以成功的主要条件。苏联人不知道自己可能失去什么、应当保卫什么、不该破坏什么。所以操纵者们才会用虚假的概念来描述它。
16·3 艺术想像力与苏联人的弱点
想像力在改革时期之所以容易变得活泼,是因为意识形态专家们几乎从来不采用证明的方法,而是专门使用我们无法与现实进行对比的形象。这些形象要么是外国的(来自“西方”),要么来自另外一个历史时期(“斯大林的大镇压”)。
苏联人与“西方”普通人有所不同的是:他们还保持了村社农民式的处世态度(对人、对社会、对国家等等的态度)。苏联人的村社性特质在一定条件下曾经赋予社会异乎寻常的力量和稳定性。但在抗御操纵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竟会达到几乎无法解释的程度。而且,无力抗御操纵的不只是国民,还有苏维埃政权本身。
这大概是年轻民族的一种特质——那么容易受到艺术形象感染,对词语象征那么敏感。看来所有的苏联人都有这个特点,但波罗的海沿岸的人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