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众传媒
12·1 大众传媒的文化目的、行为方式和地位
当代西方的形成与言论的精神解放(“言论自由”)以及大量制作信息(图书印刷、报刊的发明)技术的实现密切相关。获得权威地位的科学使意识形态也获得了为媒体制造信息的可靠手段。大众传媒就这样出现了。
大众传媒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直接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当然,旧的工具仍然在使用,它们也由于新闻业的加盟而得到了加强。
今天,很少有人相信被“寡头”所收买的民主派新闻媒体的客观性。还有更稀奇的事,在西方国家谁也不会特别隐讳,大众传媒是为占统治地位的寡头利益服务的,它们根本不追求任何客观性。
下面就来谈谈新闻业在意识操纵方面提高效果的主要手段。
捏造事实(公开的谎言) 无论政治家还是当代新闻活动家都经常宣称,新闻业不使用公开的谎言——这种谎言既昂贵,又危险。
有一条最重要的意识操纵原则,它宣称成功取决于是否能使受众彻底脱离外界影响。
完成这项原则的复杂性首先在于要使受众建立一种幻想:他是独立的,信息渠道是多元化的。为此要根据组织的类型、政治色彩、体裁和风格,建立媒体多样化的假象——但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实际上整个这套系统都要服从于统一的主要观点。在其他问题上可以允许反对派宣泄,甚至对政府破口大骂。
筛选事实,以便报道 也许,有效控制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控制对人的“信息供应”。显然,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把大部分媒体的直接所有者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对其余部分实行经济控制。为了显示有言论自由,还为反对派刊物留出一小块地盘——通常被压缩到最小程度。
据说,凌驾于种种意见之上的,就是决定信息流的结构,精选出“事实”和“问题”,再把它们变成报道的那个人。
除了隐瞒“不需要的”信息,以此创造“虚拟”现实,取代真实反映之外,大众传媒还广泛使用大肆声张民主的原则——用乱七八糟的无意义的空洞信息淹没那些无法避开的信息。
灰色与黑色的宣传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类型——大众传媒开始使用心理战的手法。
在美国军方指令《心理战须知》中,各种作战类型的定义是:
“1‘白色’宣传——这是由信息源及其官方代表传播和承认的宣传。
2‘灰色’宣传——这种宣传出自专门的无法确认的信息源。
3‘黑色’宣传——这种宣传来自其他各种虚假的信息源。”
当然,灰色宣传——“无中生有的第一手信息”在大众传媒中运用得最广。
12·2 大众传媒:操纵语义学和雄辩术
操纵语义学:词义和概念的变化 在第5章中已经谈到过创造当代社会新语言的问题,谈到政治神话的语义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改变词义的技术手段。由各种发言片断或电视录像片断“组合”而成的报道,是报刊中谎言的变形。这时,只要改换一下语言环境,同样的词就能组合成完全不同的意思。零敲碎打的报道似乎无法成为谎言,但如果采访记者或编辑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就有可能变得驴唇不对马嘴。
今天,政治家和报刊经常根据局势变换词义和游戏规则。
简化,模式化 报刊(乃至一切媒体)在西方社会的“群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简化过后,就是语义化,也就是说,寻找更合适的词汇来遮盖住原始的模式。
肯定与重复 大众传媒在把马赛克文化中形成的大众人的思维类型作为基础的同时,又成了巩固这一思维类型的最重要的因素。它使人们养成按照思维范式思考的习惯,逐渐降低消息报道的智力水平,致使它成了把人变糊涂的工具。为了使所需的思维范式在意识中扎根,主要方法就是重复。
分解与快捷性 把完整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片断,使读者或观众无法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这是简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要想把问题很成功地、表面合情合理地分解为片断,条件之一就是快捷性。这是美国大众传媒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人们认为,这种快捷紧迫的感觉能够急剧地加强其操纵的能力。
轰动效应轰动效应是一种手法。挑选那些可以变为轰动的事件还有一套标准。可以用一句名言来表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鲜事。”
利用对感觉起作用的轰动效应,特别是“坏消息”,对意识进行不间断的轰炸,能够对把“神经质”保持在必要水准起重要作用。这种神经质,这种不间断的危机感,能够急剧提高人们接受意识灌输的速度,并使批判性的认识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