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区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设为首页
english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研究专栏
|
图书评介
|
会议综述
|
世界社会主义丛书
|
联系我们
海外中国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
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及共产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 页
返回首页
第三章外围的货币机制和世界货币体系
作者: 〔埃及〕阿明(Amin,S)著;杨明柱,杨光,李宝源译 2010-04-14 10:13:00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引 言
用“货币理论”来套“欠发达国家”的情况,便会得出奇怪的结果。人们激烈地抨击“欠发达国家”货币制度中所谓固有的“恶性货币机制”,而对这种制度的真正特点却只字不提。然而这些真正的特点却能够从货币角度反映一个领域的根本的依附性。
一货币在积累机制中的作用
(一)古典思想
难以理解的是,被凯恩斯称为“经典”的经济思想同凯恩斯的思想一样,都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利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银行制度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
受到凯恩斯激烈反对的著者们认为,储蓄和投资是经济中的实际因素。不过,除了可能造成失衡的实际原因之外,储蓄量和投资量据以表示的货币形式是造成失调的又一个新的原因。有一种实现经济均衡的“自然利率”。
(二)凯恩斯和当代的思想
在凯恩斯的学说中,也有这种过分强调利率作用而又认为银行系统只起被动作用的反常现象。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失衡最终被归因于流动性偏好妨碍了利率下降到最低水平。凯恩斯明确地提出了这种机制的运转公式,回答了“古典派”的批评。
(三)银行系统的“被动”作用
第一个问题是,“MV”是怎样适应“PT”的。
总而言之,我们看到,银行系统的作用是按照这种第一位的需要来调整货币量;而这种第一位的需要本身又取决于经济活动的水平和价格水平。不言而喻,在货币不可兑换的制度下,银行系统可以同企业主共同发起一场普遍的价格变动:企业主要求得到的贷款在数量上超过了目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需要”,而银行则提供这些贷款(如果中央银行自动地再贴现这些贷款),根据各银行发行的代表货币数量印制银行卷,则这些银行没有风险。我们之所以说“可以”而不说“应当”是因为普遍的价格变动可能由其他原因造成,而不是取决于银行系统,银行系统的态度仅仅使货币数量适应于价格水平的变化。
(四)银行系统的“主动”作用
后一种情况正好说明,银行系统的作用比在此之前人们看到的更为强大。它并不局限于使货币供给量适应于数量公式中的“PT”乘积。它在积累机制中发挥着更为主动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积累之所以要求货币数量增加,不仅仅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且也是因为,为了使储蓄能够转变为投资,必须经常不断地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之前就把新的货币投入经济循环之中。
二外围的货币发行和信贷机制
(一)外汇本位:货币发行的表面机制
1.英国的货币委员会
外汇本位制是大量存在的,这种机制允许当地货币和占支配地位的外汇按照固定汇率无限额地相互兑换。
为了说清楚这一点,让我们选择英国的“货币委员会为例”。这是一个拥有准备金(英镑),并且负责按固定汇率无限额进行汇兑的公营机构。这些准备金被货币委员会以短期英镑债券(英国的国库券)的形式投资。
2.外国货币的流通:古巴的例子
在古巴,美元是法定货币。除了这种基本货币以外,当时还流通着由国库发行的比索。
3.法属殖民地的货币制度
在法属殖民地,法国早就把在当地发行货币的特权授予一些兼有发行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的特殊的私营银行,唯一例外的是马达加斯加,法兰西银行的纸币在那里一直流通到1925年。
4.埃及的货币制度
在英国征服时期,埃及存在着自由轧制金币的情况。在这个国家中,同时流通着土耳其的、法国的和英国的金币。
1898年,创立了拥有货币发行权的埃及国民银行,发行货币的准备金50%为黄金,其余为英镑证券。
5.“恶性”货币机制的论点
这种论点全部概括在以下三个命题之中:
(1)在外汇本位制国家中,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对外收支状况。
(2)货币的过多或者不足影响价格的总水平。
(3)然而,在繁荣时期,收支是顺差的,货币的流入加剧价格的上涨;在萧条时期,相反的机制发生影响。
6.货币流通的成本
一旦人们区别了两种收支,一旦人们承认趋于平衡的只是实际对外收支(由于收入的转移),外汇本位制成本过高之说便彻底破产了。
(二)“被支配”货币与货币幻想
1. 19世纪外围国家的纸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经预算渠道而不经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汇票)渠道进入经济,可能会数量过多。当预算出现赤字的时候,便不按实际等价物凭空增加货币收入,于是价格上涨,对外汇率下跌。
2.被支配货币制度的现状
如今,在亚洲、中东和非洲英语国家先前的外汇本位制基础上,涌现出一批独立的货币制度。
创办中央银行无疑是新制度的关键。我们暂时只研究当地中央银行是否能够“管理信贷”的问题。为此,必须先后研究自由汇兑的情况和控制汇兑的情况。
(1)自由汇兑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外国商业银行的政策没有影响。管理信贷必须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力量对比有利于中央银行为条件。然而,在欠发达国家中情况却不是这样。发行银行拥有有限的外汇准备金,而它们所面对的却是拥有无限资金的美国和欧洲大银行的分行。
(2)控制汇率和汇兑的情况
现在,中央银行可以指挥外国银行,禁止它们输入流动资金了。可是,这种利益是用十分沉重的代价换取的:第一,因为现在对外收支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发行;第二,因为现在货币的黄金和外汇准备金是用实际出口来支付的;第三,因为现在商业银行不能再向经济提供帮助:用坚挺的外国货币来保证商业银行的贷款。
不过,货币独立是一种必然。它是控制必要的对外关系的条件,以便保护当地工业、控制和支配外国资本的流入、限制利润的汇出及监督和控制外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政策等。
三外围国家银行信贷的实际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局限性
在欠发达国家中,银行并不是资助所有的经济活动部门,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商业银行不向所有生产部门提供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流动资金。
这样,就不难说明为什么大型商业银行对于手工业、小企业或者农业的“现代化”所提出的投资要求不予理睬。
实际上,银行对于已经实现的、也就是对于建立在外部市场扩大基础上的外围资本主义发挥着它们所应当发挥的作用。
我们把在欠发达国家中只局限于向出口生产的经常性活动发放短期信贷的现象称为“惯性”。
这种特殊的局限的原因在于,半资本主义的产业部门实际上不“需要”银行资助。
银行非常关注对外贸易,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银行的业务范围由此逐渐扩大:它们渐渐地去资助同国际贸易有关的部门。在埃及,除了投资于棉花销售之外,它们还投资于窄轨铁路(用于棉花运输)。除了这些同对外贸易有关的活动之外,银行从来没有停止过资助某些公共事业,从而维持着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它们协助当地政府创办了一些基本的公共事业,并且促进了发展对外交换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确实,这些行动在那个时代既是十分赢利的,也是同对外关系密切相关的:当时,取得这些公共事业的经营权的企业主是一些外国人。他们的垄断使他们得以从这种经营中得到优厚的利润,而他们则通过银行把这些利润输往国外。
总而言之,银行系统的这种“惯性”是按照中心的需要来引导外围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手段。
当代许多国家为创立一个货币和金融市场、为了由国家创办一批公营的或者半公营的金融机构——证券交易所、储蓄银行、抵押和工业银行——而倾注的努力成效甚微。这些失败的最终原因归诸于欠发达经济的实际状况。创办金融机构的确能够促进资本的调动和集中,但是,如果由于外国的竞争,当地工业难于建立,那么这些资金也得不到利用。
四外围的货币紊乱和通货膨胀
(一)占支配地位的货币的价值传播
1.在外汇本位制度下的传播
毋庸置疑,“当产品自由交换,而货币量实际不变的时候,价格水平必然是到处一样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差别可以归因于货币变动所无法制约的结构性原因(例如运输、劳动力或者能源的成本)”。
法国和海外的法郎区国家的价格相应变化是说明占支配地位的货币的价值波动自动传播的良好的例证。
2.在“被支配货币”制度下的传播
无需论证在实行外汇本位制的时候,占支配地位的货币的价值对被支配货币的价值的直接影响,因为这时当地货币是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外汇本身而已。可是在按固定汇率无限额汇兑被取消的情况下,如果被支配货币是以外汇为担保的,那么这种单向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变化:如果外汇总额减少,那么由于当地货币的“准备金”数额减少,这种货币很快就会失去其最初的价值,因为该货币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公众的信任来维持其价值的。
外国货币价值的下跌导致当地货币的贬值。对外收支顺差不断被当地的货币贬值所抵消,它总是停留在近乎于起点的状态。造成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因素是,当这一轮涨价在中心暂时平息的时候(稳定期),欠发达国家却突然失去了“有利地位”:出口减少,当地货币的价值下跌趋势开始出现。然而就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条件而论,一次贬值不可能使对外收支恢复平衡。出口价格弹性高,而进口价格弹性低,由此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二)当代世界体系中的“长期通货膨胀”及其对外围的传播
1.通货膨胀的性质
数量论会断言,只有货币量的增加才能决定价格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指的是,因不按流动资金需要的比例发行货币而造成的流通渠道堵塞。通货膨胀可以导致涨价;但是如果投入经济循环之中的增发货币使经济活动更加活跃,因而通货膨胀也可以不导致涨价。
2.20世纪价格上涨的普遍形势
我们之所以研究通货膨胀和全面价格上涨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传播的问题,那是因为历史证明发达国家对于决定世界规模的普遍形势具有首要作用。的确,在这样或者那样一些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全面价格变动。这些由当地特殊原因引起的全面价格变动无疑对发生这种变动的国家的对外关系具有影响。但是除了这些特殊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对所有欠发达国家来说具有普遍性的20世纪重大问题,即笼罩整个当代世界的持续涨价形势对这些国家的积累的影响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经济体系只能凭借价格的上涨运行”。毫无疑问,这种形势的根源在于所有的发达国家之中。
为了清楚起见,让我们补充一下。这种“持续通货膨胀的趋势”并没有被20世纪的长期“通货紧缩趋势”所抵消。
3.“涨价的传播”对外围积累的影响
在当前的发达国家,这种持续不断的涨价对积累有利。
在没有“发展过剩”之苦恼的欠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有碍于积累机制。
(三)中心的价格结构向外围传播
在这里,我们涉及这个问题只是为了回顾。其实,严格地说,价格结构问题并不属于货币理论范围,尽管这种结构显然要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四)欠发达国家的货币紊乱
我们把对当代欠发达国家的货币紊乱的系统分析归功于伊利?勒贝尔。他区分了三种紊乱:前两种(公共和私人消费不按比例增长和同工业化有关的压力)起因于经济内部,并且可能给对外收支造成影响,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失衡却起因于对外收支。
公共和私人消费的增加速度超过生产性经济的增长率要么表现为预算的亏空,要么表现为消费信贷或者用于弥合企业的结构性亏空的信贷不合比例地增加,这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失衡的最常见的现象。
分析对外收支所造成的失衡是基于一种最简单的、然而无疑也是最基本的情况:外部通货膨胀通过一种主导货币渗透进来。加入货币区的国家,甚至那些没有参加货币区,但主要采用双边贸易形式的国家会发生这种情况。在这些国家,僵硬的制度难以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当以本国货币作为他国储备货币的那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向世界其他地方蔓延的时候,就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1.日本的经验
为了实现工业化,日本确实利用过通货膨胀。1894~1904年和1914年的通货膨胀更是如此,在此期间,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加强。
2.欠发达国家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欠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的模式与这些模式很不相同。在欠发达国家中,虽然涨价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但是却同国际收支密切相关。然而,涨价是在特殊的战争形势下发生的,因而它对积累的一部分消极影响未能实现。
五遥远的历史:外围加入世界贵金属市场
因此,了解金属货币价值的这些变化对正在形成的外围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哪些影响,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研究这些影响,必须仔细地研究每一类国家的历史、各经济制度的性质、征服者所推行的政策。毋庸置疑,这种研究具有历史意义,但是这种历史意义不会维持长久,因为,欠发达国家的银行一体化很快就支配了它们的贸易一体化。于是,这种银行一体化遂成为货币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六当今的历史:国际清偿危机与欠发达国家
我们来重温一下伊利?勒贝尔在分析当前的国际清偿危机时所使用的非常清楚的原话。
“所以,国际危机主要在于这样一种矛盾,即美国的147亿美元黄金储备远不足以偿还它的对外债务,无论是偿还外债的总额——即252亿美元,还是仅仅偿还241亿美元的短期债务部分,还是偿还债务净额——全部债务净额为130亿美元,短期债务净额为164亿美元。”
“所以,我们从国际货币体系中看到了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即全世界都把大量的钱、主要是短期资金借给美国。这种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强有力地位造成的状况目前受到更加激烈的批评,因为这种强有力的地位虽然在经济方面继续得以保持,但是在金融和货币方面却由于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足以偿付其债务而受到严重动摇,由此产生了危机。”
“虽然人们可以断定,对全世界而言似乎不存在国际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对欠发达国家而言却是另外一回事。”
结 论 综 述
第一,货币理论是受到“经济学”偏爱的领域,但是由于它染上了严重的“经济”恶癖,因而只是研究虚假的问题。因为货币掩盖了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却突出了表面的关系——交换关系。
第二,当货币理论被扩大应用到“欠发达经济”之后,该理论以为在“欠发达经济”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恶性货币机制”,它们使货币供应取决于对外收支的平衡,并且给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一些特有的混乱。
第三,所以,“货币问题”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外围的银行体系的实际运行之中。
第四,世界货币体系是服务于世界规模的积累规律的一种手段。它的职能是促使积累手段的集中化有利于体系的中心(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外围(“欠发达国家”)。
京ICP证 号 服务电话: 010-85196267 ;010-85195027 Email:sszx@cass.org.cn
合作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必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