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区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设为首页
english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研究专栏
|
图书评介
|
会议综述
|
世界社会主义丛书
|
联系我们
海外中国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
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及共产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 页
返回首页
党内教育片《居安思危》的四个亮点
作者: 2010-05-31 11:26:00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及其对青年党员干部的重大教育意义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中组部党建所 沈宗武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苏共垮台问题作了许多研究,有关著作林林总总,各种论文层出不穷。但是,究其根本,目前理论界关于苏共垮台原因的观点主要还是两种:一种观点是把苏共垮台的根源归为自赫鲁晓夫起的苏共历届中央领导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逐步背离,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认为苏共垮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损失。另一种观点则是把苏共垮台的根源归为斯大林模式,认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前一种观点占据主流地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是正确的。后一种观点站不住脚,但它也有一定影响,这种观点借助课堂、学术会议、报刊和书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并有扩大蔓延之势。受后一种观点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学者甚至把这种观点视为主流观点,在考试、写作、研讨、讲课中加以运用和发挥,这显然是十分有害的。最近,由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创作的《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党内教育片,由中纪委方正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它的出版在党内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得到广泛好评,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学术界专家学者对该片做出充分肯定。该文主要介绍了这部电视教育片的特点及其对广大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意义。
一、《居安思危》党内教育片的四个亮点
其一,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该片分8集从8个方面分别评述了苏共发展、兴盛、蜕变、败亡的历史进程,贯穿全片的一个鲜明主题是:列宁、斯大林创造的丰功伟绩被后世子孙败坏一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共领导人逐步背弃马列主义的必然结果。该片通过对材料的取舍、编排和解说,系统地阐发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正确观点。该片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旗帜鲜明地对列宁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缔造苏共并领导苏共夺取政权的功绩作了颂扬,对斯大林临危不惧领导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功绩作了褒扬,对戈尔巴乔夫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取消苏共法定领导权、实行多党制的做法作了无情的鞭笞,表现出了立场坚定、观点明确的特色。这种做法能够引导观众与编者产生思想共鸣,有力地提升了该片的政治教育意义。
其二,视野开阔,有历史纵深感。该片第1集以快速切换的镜头和生动扼要的解说概述了苏共兴亡的百年历程,后面2~8集也都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编排,在概述历史的同时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做法能够产生三方面积极效果:一是为电视的解说和观众的观看同时铺陈了历史背景,在把握苏共整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具体事件进行评述,增强了记录片的观赏性和可信度。二是通过对苏共兴盛和衰败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生动地再现了苏共兴盛的辉煌和衰败的惨烈,增强了解说的感染力。三是分指导思想、组织路线、领袖集团等8个专题对苏共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作了评析,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有利于启迪观众与编者一起反思苏共盛衰兴亡的根源,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其三,辩证分析,看法中肯。尊重事实,辩证分析,是历史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该片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既能阐明苏共历史上某一决策的积极作用,又能揭示其负面效果;既能揭示某一事件在当时当地的影响,又能阐发其后来产生的巨大危害;既能抓住细节分析某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能见微知著地指出其极度膨胀的恶果。比如,片中既对战时命令体制对于保卫红色政权的积极作用作了肯定,又对其在和平年月的沿袭导致权力过度集中的弊病作了分析;既分析了戈尔巴乔夫提倡“公开性”、“民主化”的害处,又进而揭示出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既对特供商店反映出来的特权问题作了批评,又对特权阶层败坏苏共形象、割断党群血肉联系的恶果作了深刻批判;等等。可以说,该片的解说很好地体现了辩证分析的特点,因而言之成理、确凿可信。
其四,随片发行了文字材料《苏共大事记》,做到了电视传播与平面阅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观众、读者对照查阅。史料的取舍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研究,它反映着作者的政治立场和理论见解。这篇《苏共大事记》,虽然只有2万字,却很好地反映了编者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深厚的史学功底,是主持该片制作的领导和专家精心安排、周密思考、仔细选编的成果。这部大事记随片发行,值得充分肯定,它不仅很好地提升了该片的理论价值,还有力地强化了该片的教育效果。
二、《居安思危》党内教育片对青年党员干部的重大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苏共垮台问题作了许多研究,有关著作林林总总,各种论文层出不穷。但是,究其根本,目前理论界关于苏共垮台原因的观点主要还是两种:一种观点是把苏共垮台的根源归为自赫鲁晓夫起的苏共历届中央领导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逐步背离,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认为苏共垮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损失;另一种观点则是把苏共垮台的根源归为斯大林模式,认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前一种观点占据主流地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是正确的。后一种观点站不住脚,但它也有一定影响,这种观点借助课堂、学术会议、报刊和书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并有扩大蔓延之势。受后一种观点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学者甚至把这种观点视为主流观点,在考试、写作、研讨、讲课中加以运用和发挥,这显然是十分有害的。
因此,不得不承认,当前我们的确面临着向青年学生、青年党员干部正确阐明苏共垮台的原因和教训的紧迫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居安思危》教育片的出版,恰恰起到了向广大青年党员干部正确介绍苏共兴亡史、苏共亡党的原因和教训的作用。总的看,这部记录片对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意义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正本清源,澄清认识,引导青年党员干部正确认识苏共垮台的原因和教训。苏共垮台迄今已经十五年,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青年党员干部大多不能亲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悲剧,甚至不能体会到苏共垮台事件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冲击,因此也就很难自发地认识到列宁、斯大林创立的社会主义事业被后世子孙败坏一空的惨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任由错误观点把苏共垮台的原因归结为列宁、斯大林的政治行为,任其全面否定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实践,必然会造成思想混乱,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危害。所以说,《居安思危》这部录像片的出版,适逢其时,为教育青年党员干部提供了很好、很精彩的教材。它一方面揭露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人颠覆苏共政权的事实,另一方面又让有关苏共垮台的根源是斯大林模式以及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等谬论不攻自破,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通过观看这部教育片,广大青年党员干部能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苏共垮台是由于苏共领导人推行错误思想路线、实行多党制、抛弃民主集中制、进行私有化改革直接导致的;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开历史倒车,是历史退步,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二,激发、增强青年党员干部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部电视记录片通过再现苏共由弱变强、又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揭示了苏共领袖集团的蜕变,揭露了自由派分子处心积虑地颠覆共产党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揭示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衰退和人民经受的苦难。从而,有力地引导人们深刻反思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进而激发起强烈的忧患意识,由衷地产生并强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维护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主人翁意识。苏共垮台的悲剧深刻说明,如果不爱党不爱社会主义,不保卫党不保卫社会主义,其结果就是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民遭殃。这一认识对于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应对敌对势力的挑战,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引导青年党员干部认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任务。结合《居安思危》党内教育片的分析,我们认为,苏共垮台的最根本原因不外乎三个:即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推行私有化改革。这三个方面既是敌对势力搞垮苏共政权的基本手段,也是苏共高层领导自乱阵脚的基本表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吸取苏共垮台教训的角度看,我们要居安思危,扎扎实实地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牢牢做到三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坚决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三是坚决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三点是我们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勇于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三、以史为鉴
平静的水面下往往潜藏激烈的暗流。看完《居安思危》党内教育片后,联系目前我国思想理论界复杂的动态,反思一个政党由盛极而衰的悲剧,笔者心情是沉重的。应该说,目前我国的确是居盛世之安,但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却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对我进行攻击,忘我之心不死,所以我们理所当然要常思忧患之危。我们一定要真正领会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关键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影响,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勇于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做一名共产主义的先锋战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京ICP证 号 服务电话: 010-85196267 ;010-85195027 Email:sszx@cass.org.cn
合作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必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