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过渡到社会主义,要么退回到野蛮时代”
——在第八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上的发言
原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 (德)埃贡·克伦茨
无论是否巧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与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几乎同时举行,这一事实表明,十月革命的理想如今在中国依然生机勃勃。一个世纪以来,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间:人类的此次革命究竟带来了什么?
在十月革命发源国的社会主义和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失败之后的岁月里,这个问题继续包含着更加深刻的意义。这个问题所包含的分量之所以比以往更加沉重,其原因在于,欧洲社会主义的失败绝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在我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十月革命给21世纪留下的最令人兴奋的重要遗产。用社会主义方式对人类社会进行改造,这种尝试或早或晚仍然会重新起步,其前景将会更加宽广。对此,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曾经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反革命,内战,外来干预,饥饿与疾病,纳粹德国袭击造成的2800万人丧生,冷战带来的封锁,美国针对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导致其最终解体……尽管如此,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国家依然能够存在70年之久,这一事实证明,当今之世可以有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选择。
十月革命首次向人类指明了一条和平共处、社会公正、民族解放、推翻资产阶级剥削的道路。苏维埃政权的第一道政令就清晰地阐明了此次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革命的宗旨是保卫和平,革命调动了许多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斗争,革命使得人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保障了俄国各民族的权利。
十月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正如列宁所预言的那样:“东方各民族也参与了全世界秩序的制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革命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几乎100年的历史上,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公正和平的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多次访问中国之后,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主义。”在这个深陷政治、经济、军事和人道危机的世界上,人类真实地面对着一个曾经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后来被罗莎•卢森堡提出的问题:“要么过渡到社会主义,要么退回到野蛮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革命者期待的一场世界革命没有成功。在德国,“十一月革命”遭到血腥镇压。第一批牺牲者中包括国际社会主义者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正如列宁曾经预言过的那样,一个国家若想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探索达成这一目标的自身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年前,也就是1987年的夏天,在十月革命70周年的前几个月,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把他最亲近的亲信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派到民主德国来,赋予他一项棘手的使命。戈尔巴乔夫刚刚写了他的《改革——第二场俄国革命》一书,被西方视为政治轰动新闻大加庆贺,但是却遭到了民主德国领导层的坚定批评。雅科夫列夫的任务是要说服民主德国领导层确信,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堪称第二次十月革命。所谓的“苏联改革”,在我们看来无论在政治目标还是经济方案上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事实上进入了一个偏离十月革命土壤的阶段。在理论上将所谓的苏联改革提升到第二次十月革命的高度,这种做法无法被民主德国领导层所接受。我们的原则立场在传统上属于德国左翼,从来没有把十月革命仅仅视为俄国革命,而是将之视为一个世界政治事件。
卡尔•李卜克内西于1917年11月11日,也就是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取政权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这样写道:“俄国社会与经济革命之惊心动魄的进程……看上去并非是接近终局,而是刚刚开端,存在着无可限量的可能性——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过伟大的法国革命。” 李卜克内西是第一批将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相提并论的人物之一。尽管自由、平等、兄弟情谊等法国革命的理想至今没有实现,但是没有一个正直的历史学家会产生不承认法国革命的“伟大”属性的想法。
在评述十月革命时,某些理论家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尽管有些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如今把十月革命称为“政变”、“哗变”或“骚乱”,但是我坚信,自法国革命以来,十月革命是唯一一个可以冠以“伟大”称号的革命。法国革命的命运令人反思,为了社会的根本变革需要多么长远的历史空间。今天我们已经清楚,以为欧洲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不过是一代人的时间,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作为,无论怎样高估都不过分。她在发展文献中划定了各个长期发展阶段,并将能够达成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清晰地描述,即改善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德国左翼力量在十月革命之后曾经展开过一个讨论,即马克思和恩格斯会怎样看待十月革命?德国左翼的一个理论家弗兰茨•梅林,曾经回忆了卡尔•马克思在欢迎巴黎公社时的激动情景。梅林这样写道:“如果马克思在革命的初期就表现出了如此激动的欢迎态度,那么很容易想象,他对苏联政府肯定会是怎样的欢迎立场。”
我想从马克思的视角转向那位苏联改革的主要理论家。雅科夫列夫在苏联和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终结之后再次来到柏林。这一次的身份是《我的世纪的沦陷》一书的作者。他在书中承认,戈尔巴乔夫领导层是在过着“双重生活,确切地说是在三重面具下生活”。他的原文是:“我们想的是一样,说的是另一样,做的又是一样……伪善成为了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行为道出了“苏联改革”发明者的真实性质,而他曾经欺骗了本国乃至全世界的数百万人。他的做法同时也证明了列宁的预言:共产党人如果不向自己妥协或被自己战败,是不会向任何人妥协或被战胜的!在他的书中,我读到了一个所谓的前共产党人对十月革命的最为廉价的清算方式。一个自赫鲁晓夫以来积极参与了所有政策制定的人,如今居然把十月革命说成世界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持续性反革命。他居然称苏联是“一个恐怖性质的、有着俄罗斯特点的法西斯主义国家”。对这一粗鲁的、背离现实的观点,原本不值得进行反驳。但是,对这种所谓的“党的领导人”,实际上的叛变分子,对其这种主观上企图摧毁欧洲社会主义的做法,共产党人必须予以揭露,不能有任何姑息。
苏联的终结,并不是有人常常强调的那样是一场自由革命的结果。所有要素统统表明,苏联是被从上层摧毁的,是被那些所谓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摧毁的,从根本上讲,是被共产党内部的不同派别摧毁的。尽管苏联已经于20世纪90年代被击垮,但是,十月革命中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是世界历史的一大功绩。俄罗斯从木爬犁和文盲国度发展成为拥有高素质公民的强盛工业国家,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不断提升。苏联成为第一个走向太空的国家,尤里•加加林打开了载人航天的新世纪。
这个苏维埃国家自从成立以来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力量,打破了美国的核武器垄断,创建了军事战略的平衡,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未曾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不是苏联给予德国法西斯主义致命性打击,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类真的可能退回到野蛮时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是世界革命进程中的一个伟大事件。仅仅过了一周时间,民主德国也成立了。又过了两周时间,新中国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这两个国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时,和平、进步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了增强。遗憾的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执政党之间因意见分歧而一度阻碍了行动的一致。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克服了所有众所周知的困难得到了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团结的意志,最终战胜了多余的冲突潜能。历史不可争辩地证明:在苏联以及包括民主德国存在的时期,欧洲没有发生过战争。相反,当民主德国从政治版图上消失之后,也意味着欧洲的一个转折点:自1945年以来,欧洲爆发了第一场战争,而且西德军队也参与了这场南斯拉夫战争。
在欧洲社会主义失败之后,世界并没有更加公正,也没有更加安全。1991年,并不像苏联改革所承诺的那样出现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东欧出现了一个经过长期策划的重新资本主义化进程。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之后,北约的军队违背法理陈兵俄罗斯边境。1991年成为国际舞台充满灾难后果的转折点——战争与危机打破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平衡。今天的战争,大多是苏联解体带来的后果。1990年以后的德国,也没有变得更加和平、更加和谐、更加公正。德国虽然在国家法意义上实现了统一,但是在社会、经济和心灵上重新分裂了。
针对欧洲社会主义的历史及其崩溃,还有许多问题找不到答案。坊间流传着很多传言,甚至流传着阴谋论。常常有人在问,是不是存在着叛变行为?肯定存在着某些类似迹象,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恩格斯1851年在他《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所写的:“如果要研究反革命得以成功的原因,纵观各个角度最容易得出的答案是:某先生或某公民背叛了人民。这个答案或许一语中的,但是并不入木三分……这个答案丝毫都不能解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民会被背叛?”
针对我们的失败,迄今还不存在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方式作出的分析。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些左翼政党在社会主义的敌人全面谴责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时毫无反击之力,相反竟然随声附和,因而阻碍了探索更加美好的、更加理智的、更加有效的发展道路。必须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十月革命100年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经验展开广泛的讨论。
——讨论我们时代的现代特点,
——讨论今日与未来的权力、阶级和所有制问题,
——讨论欧洲社会主义体制崩溃的党内、国内和国际原因。
未来几年内,国际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或许将出现一个有利于中国和金砖五国的巨大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将证明这一点。当其他资本主义中心正在盘算着占领和剥削其他国家的计划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把“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成为真正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宏伟工程。美国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一步丧失影响力,但是在军事上却更加危险。美国不愿意接受其政治影响力下降的事实,主要来自美国的战争危险将戏剧性地增长。全世界所有追求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力量,所有爱好和平的力量,今天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责任编辑:李 强 ]